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潮流服饰

第七天:香云纱、艾德莱斯等这些宝贝在秀场表现如此精彩!

香云故里·金憓

纺织服装周刊记者-刘萍 张彦山

  短短数天里,中纺联等单位召集各方重要代表参与的非遗座谈会,文化部及相关单位在恭王府举办的非遗刺绣展,以及各个秀场中不时闪现的非遗元素,充分显示了“非遗”受到的空前重视和对时尚文化的空前影响力。

  那么,在反复肯定了它的价值之后,更重要的其实是——究竟如何落地?如何让它走出博物馆,走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将其融入当下生活?

  10月31日,来自广东的设计师金憓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为例,为我们拓展了以“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和可能。

QQ截图20161102143345.png

  当日,“香云故里”品牌的主创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十佳设计师金憓教授设计的“香云故里”2017年春夏系列服饰亮相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饭店举行了“非遗香云·匠心赋韵”新闻发布会及香云故里·金憓时装发布会。

  本次亮相的50余套服装以阳光、大地、河流为主题,体现天人合一、万物欣荣的东方美学文化意境。阳光系列,在香云纱面料上融合植物图案,金色手工刺绣,展现了光照人间、万物生长的景象;大地系列,用深沉的色调表达苍天厚土的大气,用靓丽的色系,表达大地的鸟语花香;河流系列,用飘柔感和浅色系,诠释水乡的灵动、生活的婉约、优雅与禅意。

QQ截图20161102143428.png

  黑色与金色面料,一些汉服元素,时尚的流行色点缀,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绽放在T台;豹纹裤和波西米亚花裙增添了活力,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满台精致的苗绣,竹叶和花蝶,配着靛蓝、赭石、枣红、石青的布料,隔多远都能感受到绣工的朴质精美;更不用说满场流动的那香云纱的质感:沉沉的分量,只属于丝绸的闪烁光芒,好品位的代表。金憓给香云纱带来了时尚感和年轻的活力。

  香云纱,以真丝为布料,以薯莨为染料,经16次薯莨汁液的浸泡,16次俯仰大地接受阳光的烘焙,经珠三角“特定”区域河泥的抚摸——“过泥”等过程。纯手工制造,纯天然染整,天地造物,阳光、大地、河流哺育。她挺括、凉爽、靓丽、厚重、高贵、防虫、袪味,易洗快干,成为南国独有的历史文化瑰宝。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她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上个世纪70年代,基本停止生产,80年代,几乎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改革开放后,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东顺德、南沙榄核镇先后成为香云纱的生产基地。

  金憓在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从事服装专业教学和科研,香云纱正好契合了她对自然的热爱、对工匠精神坚守。与香云纱的邂逅,不但成就了她设计理念的追求,同时通过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为保护传承香云纱培养了人才。

QQ截图20161102143514.png

  而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香云故里”,是以香云纱为主创元素,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服饰品牌,旗下涵盖男装、女装及国内首创的香云纱制作的鞋、包饰品。金憓担纲了主创设计师。

  公司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人民政府及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香云纱这个非遗产业。大家达成共识:保护非遗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将其产品化、市场化和品牌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购买非遗产品才能促进非遗产业的良性发展。

  由此,香云故里发展出一套“非遗+”的品牌文化。一是“非遗+非遗”的产品设计理念。以“非遗”香云纱作为设计主体,结合与融入其他“非遗”产品或元素,如香云纱+潮绣、香云纱+苗绣等,赋予其现代都市生活感和时尚美学,重点面向国际国内喜欢中国文化的消费者,设计推出全新的产品。

  二是“非遗+产业”的市场推广理念。如今,跨界融合与发展是产业创新的一个热点,香云纱作为一种高端时尚服饰,可以与多种业态天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非遗+旅游业、非遗+珠宝业、非遗+演艺业等等。香云纱作为丝绸瑰宝,将会为合作的产业锦上添花,满足不同审美偏好的目标群体。

  三是“非遗+文化”的品牌发展理念。文化是非遗不变的灵魂。香云故里品牌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守护好香云纱延续数百年的文化内核,在品牌的塑造上,积极融合其它文化元素,如国学文化、茶文化、禅修文化等等,形成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的品牌理念,将非遗的文化精髓坚持到底。

QQ截图20161102143604.png

QQ截图20161102143700.png


发布时间:2016-11-02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查看次数:230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