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动态

纺织技艺“活化石” 丁桥织机修复准备申遗

作为古蜀锦制造的“大功臣”,丁桥织机一直作为“传说”存在于文献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蜀锦专家们才在华阳找到了实物。

从去年开始,华阳的丁桥织机古蜀锦传承人尝试修复和改进这种织机,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修复完成,并于今年8月25日仿造汉锦复制了一段,让这种古法工艺重现。目前,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办已经开始指导和帮助织机传承人申遗。

织机修复,古法工艺重现

蜀锦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较之于宋元时期的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广西壮锦,要早1000多年。它兴于战国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六十日成匹,匹值万钱”。蜀锦专家王君平介绍说,虽然蜀锦保留下来的很多,但制作这些珍品的纺织工具就不见得能保留下来了。汉唐时期的彩条经锦都是使用多综多蹑织机的工艺制造出来的,“文献里有很多记载,但一直不知道实物是什么样子。”王君平说道。

在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墓葬中,先后发掘出大批“经锦”,考古专家认定这些文物产地在川蜀地区。“经锦”纬线只用一色,经线用多种色,花纹由经线织出。这种锦的图案是同一纹同一色彩,形成直线排列。

在日本正仓院等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隋唐时代的日本皇室御用过的“蜀江锦”,其织物结构与工艺条件与这种丁桥织机的上机工艺相吻合。同时也证实了《三国志》有关当时广泛使用的“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的多综多蹑织机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1978年,蜀锦专家王君平先生及其课题组在成都双流县华阳镇发现了这种举世罕见的“丁桥织机”。当时村民广泛用来织造一种叫做“花边”的彩条经线提花的丝织品,经有关考古与文物研究证明,在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多次出土的汉唐时代的蜀锦(彩条经锦)就是运用这种多综多蹑的提花工艺织造的。

在对新疆博物馆的一幅汉代“经锦”进行复原时,王君平利用后来的织机没能实现复原,不过,近日在华阳修复的丁桥织机已经完成了这段“经锦”的十分之一。

纺织技艺的“活化石”

据介绍,丁桥织机古称“绫机”,是我国最古老的综片提花织机,是华阳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原始的多综多蹑织机。源于先秦战国时期,流行于汉唐时代,是古代四川织锦艺人用来织造古蜀锦(彩条经锦)的专用提花丝织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因为这种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丁桥”,所以这种织机在当地被称为“丁桥织机”,是我国早已失传的极为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这种织机在近代仍用于生产花绫、花锦、花边等织品。

丁桥织机全用竹木制作,看似简陋,但功能已相当完善,它具有完整结实的机架和开口提花,引纬打纬以及送经卷取等功能。提花用的综片(花综),织地组织用的综片(素综)与脚蹑(俗称脚踏板)是一一对应的,织机有多少片综,就有多少个蹑。

织工用脚踩踏脚蹑来控制综片与经线的升降,以形成梭口,便于抛梭引纬,编织产品,在织物上显现出各种花纹图案。丁桥织机上,花踪的数量就是一个花纹循环中所包含的纬线的根数,即脚数,踩多少脚即织成一个花纹循环单位。

申遗让古代技艺传承

2015年6月始,在华阳街道指导下,丁桥织机古蜀锦传承人着手开展华阳传统丁桥织机修复创新及织锦文化传承工作。

2016年8月25日,为期一年时间,华阳丁桥织机织造技艺取得重大突破:根据传统丁桥织机制作原理,创新研制完成一百二十棕、一蹑提多棕大型古蜀经织机;同时利用丁桥织机多棕多蹑经线提花的织造技艺,上新机成功试织新疆丝绸之路出土文物——人物禽兽汉锦(部分),由1200余根经线构成,精美绝伦。1978年发现华阳丁桥织机的蜀锦专家王君平亲到现场,专业论证试织汉锦产品,由此证明古蜀锦织造技术得以传承,蜀锦修复创新指日可待,这将为中国丝绸发展史打开新篇章。

现华阳丁桥织机及经线提花织造技艺正在申遗过程中。据了解,在申遗方面,天府新区和华阳街道办也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指导,“目前还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有了实物之后将收集准备更多资料。”华阳街道城市相关人士介绍,丁桥织机传承人的下一步规划是在华阳建立丁桥织机纺织试点,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


发布时间:2016-09-17 
来源:中国纺织网 
查看次数:127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