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正在为定制的旗袍配置漂亮的盘扣。
苏州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自古丝织业发达,为中国丝织中心之一,被誉为“丝绸之府”,苏州织造署就是一个历史见证。时至今日,以刺绣、缂丝、裁剪等为代表的织造业经久不衰,从而衍生出庞大的丝绸从业队伍,他们将时光编织成网。
穿针引线,涤荡一江春水
春节假期刚过的镇湖街道,有些热闹,也有些冷清。热闹的是洋溢的新春气氛,冷清的是绣架还鲜有人问津。此刻,大概很少有人能像绣娘邹英姿一样,已俯首绣架,迂回针线,专注刺绣。这,是她的常态。
苏绣于人们而言,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存在于唐风宋雨里;对于邹英姿而言,却是最为亲密的伙伴,正如生于斯长于斯烟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是不可磨灭的印象,已陪伴邹英姿三十多年的刺绣早已深入骨髓。绣品的诞生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待,而对刺绣艺术的领悟更需要漫长时间的积淀,所以刺绣本身就是一种慢生活。灵动的手指,捏起针线,在素色的绣布上,穿拉舞动。
一人撑起整个绣庄的邹英姿,需要应付许多刺绣以外的事务。但只要坐在绣架前,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人也变得优雅稳重,从容不迫,不急不躁。一心一意地轻挑慢捻,想象即将呈现的风景,邹英姿说这才是最舒适的状态。刺绣,是绣线、绣心、绣生活。当第一针落下,你的情绪,你的情感便为之牵动。
沉醉苏绣艺术,有时是一种搁置在寂静角落的兀自忧伤,却也是将自己置身忙碌之外的持续欢喜。让岁月回到绣架上,让时光暂且慢下。
通经断纬,织出百世繁华
在江南水乡的格调里,刺绣并不是全部,钟灵毓秀的姑苏将丝线与丝绸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譬如缂丝艺术。
在游人如织、美食遍地的平江路,主营缂丝艺术品的祯彩堂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息,引人入胜。其负责人陈文挑了个合适的姿势,品起了曼妙生香的清茗,开始了午后的休闲时光,这样的生活是她所向往,却不多得的。
平日里,忙着设计、配色、研究技法及效果呈现,“慢”几乎成了一种奢侈。缂丝是需要经历缓慢过程方能成形的艺术,寻常的匆匆与缂丝的缓缓碰撞,虽是矛盾,却格外欣喜,也格外让人珍惜。岁月的清欢似乎都洒落在了缂丝之上,靠近缂丝,就等于选择了安静。稳稳当当静下来专注做一件事,将其做精、做细、做极致的状态,是以缂丝为代表的手工艺独有的状态,让人急不可待地将种种“宁静”描绘进平凡故事里。
抛却杂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演绎缂丝艺术,这是手艺之所以动人的原因。每一件双手触及的作品,都饱含着创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时光与心血通过缂丝释放,传递到每一个观赏者的心中。
看缂丝机上,经纬交织,整个过程自然平稳,不造作,似高山流水,又曲径通幽。此刻,光阴停驻。
上衣下裳,歌尽万种风情
闲散于平江路上,步调不紧不慢,一直迎来落日余晖,青石板上载着的是归家的人,黑夜里敞亮的是雅致店铺。喏,沿河对岸的荷言旗袍文化会馆,亮着独特的招牌,引人一步步步入深幽,微雨,芭蕉青竹撼动。
亭亭玉立的周立言自夜色中出现,惊艳了时光,一如荷言旗袍给人的感觉。周立言是苏州大学昆曲专业的研究生,和旗袍、昆曲、古筝已经相伴十几年。当被问及为何专注旗袍
时,她一言以蔽之:“美”。
旗袍或质朴棉麻,或真丝香云,或华贵锦缎,各有各的韵味,包裹着高贵、端庄、脱俗的灵魂。在周立言看来,旗袍不是演出时的一种道具,不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式性感,而是与生活丝丝相扣的必需品,且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艳。
对周立言来说,设计旗袍是十分享受的过程,因着季节、情绪的变化,设计出带有独特元素的旗袍,再寻一处最佳归属,是一个幸福的节点。有着这份心思,所以她的旗袍有“波上寒烟翠”“桃花扇底风”这样诗意唯美的名称。
如同将盘扣一粒粒扣起的模样,安静而略带风情。周立言青睐这种认真生活的姿态,如今,她已辞去了苏州评弹学校教师的工作,专注旗袍演绎。(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