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标准的近代史教科书上关于鸦片战争的说法总有很多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一场战争持续两年多却总共打了十几场仗?战争双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清廷为何在英军攻占镇江后立刻转变立场,全面接受英国的要求?等等。
从物流的角度看历史,许多以前难以理解的事情可以被轻松地加以解释。
鸦片战争的由来,实际上是挟贸易自由化要求的英帝国与高度贸易管制的清帝国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逻辑体系的首次正面碰撞,矛盾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件事:通商(自由贸易)和设立物流据点(建立与贸易活动配套的物流体系)。
两年多的时间里,军事开始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目的是为谈判铺平道路。所以,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双方都做足了身段。清方的谋略就是忽悠和拖延,希望用时间拖垮对手。英军小舰队虽然在1840年8月打到了天津(图1),但马上就接受了皇帝委派钦差大臣回广州谈判的旨意,虽然教科书上讲是由于担忧冬天将至,渤海结冰,实际上更严重的问题是物流补给能力不足,英军的后勤基地远在印度,广东充其量只是个海上转运点,最近的物流补给点也是在定海,既然达到了以军事手段促谈判的目的,撤回广东(连定海一同放弃了)就是最佳策略。
到了1841年,被忽悠了一年的英国人终于明白了,要想实现目的,只有用军事手段彻底让清帝国屈服。因此,先广州、再厦门、定海、宁波、吴淞口,在夺取了一个个军事和物流要地后转进风平浪静的长江水道,直抵镇江城下,彻底击中了大清帝国的“七寸”(图2)。
镇江的位置,相当于铁路时代的武汉,南北遏大运河而东西控长江,是最为重要的物流枢纽。清廷的税银和用度,北方地区的粮食、食盐、丝绸等民生物资均需通过大运河得以运输。物流大通道的被切断,彻底断绝了清廷的念想,考虑到由此可能动摇大清的国基,于是,以一纸“南京条约”全面接受了英国人两年前提出的要求,历史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客观上看就是迫使大清帝国实现了第一次的开放(五口通商),也为香港未来作为物流仓储基地、远洋运输集散港口的辉煌奠立了第一块基石。
只是,如此被迫开放的代价过于大了些,其留下的心理创伤恐怕是无法愈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