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经济冷暖感知最真切的莫过于以加工出口订单的企业了,牟光玲所在的东莞中玉服装有限公司(下称“中玉”)就是一家这样的公司。
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公司,年销售额过亿元,具有设计研发能力,成立七年来一直为国内外一些服装品牌加工订单。但近期,国外市场的萎缩、国内生产综合成本的上升让这家企业的老板充满了危机感,“转型升级”这个热词,从媒体的报道走进了营业经理牟光玲的生活。
“我们老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公司压力很大,如果不求变,不求新,再过三五年,我们这个企业不一定能做下去了。”牟光玲非常认同老板的这个概念, “人如果不变,企业不变,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怎么稳妥地改变,有效率地改变,一直是困扰以中玉为代表的正在转型摸索期的中小企业的难题。
“创一个独立的服装品牌挺难的,一个综合性服装品牌,梭织,针织,毛织等服装都要涉及,最好还要涉及鞋、帽等产品。但因为我们一直专注做毛织,如果开始做品牌,针织、梭织的产品要包出去给人家做,老板会考虑触角伸出去那么深远,资金、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个服装品牌的正常运作要不低于500万,但最后还可能会亏损。”牟光玲从她的角度这样理解,这就是加工企业在转型升级时的短板,知识结构达不到,发展思路、市场人才都需要调整。
牟光玲说,“我们也在计划招聘这方面的人才,但是招来的人才不一定好用。”(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