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了解,在以内销企业为主的叠石桥和高阳集群,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内销企业,以及近年来随着国外订单减少而出现的外贸转内销型企业都感到内销渠道费用高昂,收费名目繁多,疲于应对。
2月12日~17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中国家纺协会对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国窗帘窗纱名镇)、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中国布艺名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国布艺名城)、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通州市川姜镇(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丹阳市皇堂镇(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中国家纺名镇)、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山东省文登市(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山东省滨州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10个家纺产业集群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河北省高阳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进行了电话访谈,产品涵盖床上用品、布艺和毛巾。此次调研分别召开了10个集群的座谈会,当地政府、地方协会及多家企业参加了座谈,共走访了20余家企业,收集到企业反馈的调查表70份,其中集群调查表9份,浙江组企业调查表28份,江苏组企业调查问卷33份。
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2011年运行情况
在本次调研的10个集群中,以家纺业为主导产业的8个集群,2011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74.61亿元,同比增长9.82%;产销率达97.73%,产销衔接良好。实现工业交货值411.49亿元,同比增长15.41%;出口占比30.63%。实现利润77.99亿元,同比增长22.48%;利润率为5.94%。
规模以下企业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44.71%、31.61%和39.49%。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出口交货值增幅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值,达到52.83%。
(二)2012年总体趋势:谨慎乐观
1.年初开工良好
2012年行业开局基本平稳,企业普遍反映年初开工情况要好于去年。江苏组调查的33家企业中,68.75%的企业开工率在80%以上,仅9.38%的企业开工率不足50%。山东组调查的高密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为91%,小企业开工情况也较为平稳。
员工返岗情况也明显好于上年。浙江组调查的企业员工返岗率多数都在80%以上。调查的12家企业平均员工返岗率为87.63%。江苏组中57.58%的企业节后工人返岗率在90%以上,27.27%的企业工人返岗率在70%~80%之间,仅9.09%的企业节后开工情况稍差,工人返岗率不到50%,其中主要是小企业。山东组调查的企业工人返岗率均在90%以上。春节前许多企业给员工发了奖金,有的企业承诺节后上调薪资待遇,保证了较高的工人返厂率。
另据了解,在以内销企业为主的叠石桥和高阳集群,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2.预期生产稳中有增,普遍担忧经营效益
浙江组调查的企业普遍对生产较为乐观,认为生产前景较好或很好的占75%。企业对市场普遍持有谨慎态度。89.29%的企业认为国内外市场整体情况将表现一般或较好,但也有7.14%的企业甚至预期市场将进一步变差。其中,62.96%的企业对未来出口市场并不看好。82.14%的企业认为未来的投资环境一般或较差。企业对经营效益向好预期不乐观,53.57%的企业认为效益将一般,25%的企业认为还将变差。
3.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全棉制品国际竞争力减退
我国已经入高成本时期,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倒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外订单逐渐向印度等周边国家转移。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印两国出口棉制床品和毛巾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60%以上。2011年,美国从全球进口棉制床品、毛巾41.02亿美元,较2010年减少了1.47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金额减少了2.02亿美元,占比从2010年的35.71%降至2011年的32.07%,降幅为3.64个百分点;而从印度进口金额增加了1.27亿美元,占比由26.26%上升到30.31%,提高了4.04个百分点。
4.人才培养和渠道拓展成众多企业的首要任务
江苏组调查显示,2012年54.84%的企业表示将引进培养人才,或(并)把提高职工待遇列入计划;51.61%的企业将拓展内销市场渠道,或(并)提升管理水平;38.71%的企业将投资电子商务;29.03%的企业将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和营销宣传,或(并)改扩建厂房;25.81%的企业将采购更换先进、节能设备,或(并)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再造,或(并)进行信息化改造;19.35%的企业将开拓国际市场。其中,在12家中型企业中,66.67%的企业将引进培养人才,58.33%的企业将拓展内销市场渠道;在17家小型企业中,58.82%的企业将提升管理水平,或(并)提高职工待遇。
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成本费用提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用工成本及财务成本不断提高,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浙江组67.53%的调查企业表示,2011年下半年受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使企业利润减少将近10%,15.58%的企业利润减少了10%~20%。江苏组60.61%的企业表示,去年经营受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用工方面,去年职工工资普遍上调5%~20%,工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占总成本的5%~10%。财务费用快速增加,浙江组调查的12家企业去年财务费用提高了30.31%。
内销企业,以及近年来随着国外订单减少而出现的外贸转内销型企业都感到内销渠道费用高昂,收费名目繁多,疲于应对。江苏组69.23%的中型企业认为国内的渠道费用过高。不仅卖场租金逐年上涨,包括销售人员工资在内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在部分地区较为突出
目前,国际市场形势不好,许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但资金成为了企业调整转型的阻碍。由于纺织业是不受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导致企业融资门槛较高,银行授信额度较小,利息上浮达到国家最高限度,且承兑贴现率提高。
浙江组调查企业普遍反映,民间融资利率是银行基准利率的2~4倍。山东组调查的高密市纺织业去年利息支出同比增长了10%以上。不过,江苏组企业的融资情况良好,51.52%的企业表示资金正常和充裕,88.89%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其中另有13.89%的企业也向民间借贷,其贷款利率与银行基准利率基本持平。
(三)中小企业员工队伍难以稳定,专业人才缺口扩大
企业普遍对新《劳动合同法》维护工人权利的相应条款不适应,尤其是小企业,即便是给工人涨工资,也仍然难以留住人。相对而言,工作环境良好、薪酬待遇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能留住员工。江苏组25%的企业不存在缺工的情况,37.5%的企业存在临时性缺工,或缺工在10%以内。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各产业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曾赴东部沿海城市打工的劳动力选择在家附近工作或创业;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技术教育仍十分薄弱,沿海地区的多数中小型企业越发难以招到所需的大量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从江苏组的调研情况来看,70.37%的企业表示缺少一线操作工,29.63%的企业缺少技术工人,再者是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各占比18.52%。
(四)企业税负逐渐加重,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正规经营的企业税负压力越来越重。浙江组调查的27家企业去年应交增值税较上年增长了77%。而一些小微型企业、流通企业的避税行为又造成了经营环境不公平的局面。企业呼声最高的是精简税种,减免地方税费,用于提高职工收入。江苏组近70%的企业认为,目前税费水平一般或是较高,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近三年来,税负一直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山东组企业普遍反映税负较重,孚日集团去年仅增值税一项同比增长了4.5%。
建议与解决办法
(一)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鉴于目前全球经济持续放缓,为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政府在实施宏观面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维持政策的连贯与稳定。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二)政府应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多数产业集群都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它们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等方面对地区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政府需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减税扶持力度。尽快推进结构性减税,对加工型企业,建议将工人劳动报酬、广告和研发费纳入增值税税前抵扣。应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推广步伐,广泛落实企业减税政策。地方政府在稳定地区经济增长、扶持企业成长等方面承担了较大的责任,但在现有分税体制下,地方财政显得捉襟见肘。应进一步研究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改变目前财权与事权极不对等的问题。
(三)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支持集群打造区域品牌
浙江组在调研中发现,集群内优势企业的产品特色更为突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运营模式多有创新。目前,国家已经在企业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是这些指导性政策缺乏配套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多数创牌企业难以享受到实质性的扶植优惠。尤其是一些产值已具规模的中型贴牌企业的创牌之路异常艰难。另外,各地集群为进一步提升地区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强调区域品牌的重要性,建议对区域品牌建设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
(四)引导渠道创新,规范市场竞争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电子商务这类低成本的新兴渠道。不过,目前我国在网上店铺市场的有序竞争和诚信建设方面尚未出台相应的指导性规范,有关部门须加快该领域的政策法规研究。另外,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展会和网络拓展市场,建议进一步加强展会渠道的建设。
(五)改善用工环境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用工压力。该法在强调保护企业职工的同时,应推动企业加大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以稳定企业用工。
(六)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目前,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购进国外先进的二手设备,加快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建议国家对进口国外二手设备给予税收减免。另外,集群中小企业缺乏经济实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建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或相关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并推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